【謝章升專欄】第13話-常見問題-行銷內容寫什麼

行銷內容寫什麼

你平常怎麼說話,就先這樣書寫下來。有時候我們面對銷售頁,面對廣告文案,總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說真的,任何東西都會有優化的空間。但有時候先求有,再求好。工作了十幾年,我遇過自己覺得銷售頁跟廣告文案寫得還好,但銷售卻超好。也遇過自己覺得寫得超好,但銷售卻超差的情況。有時候基本技巧掌握了,另外一個就是自己的心理素質了。銷售這條路上跟投資有點像,短期暴衝多少需要點運氣。但長期來看,有賺有賠,樣本數多的情況下,運氣的影響已經沒那麼重,只要最後結算是好的,那就是賺了。這一篇我們來聊聊,面對自己的產品,需要寫行銷內容時,沒有靈感怎麼辦?

當你有了產品,那要如何去跟消費者溝通?人的感官有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你今天賣床墊,很有信心,只要試躺過,客人預算夠,成交幾乎沒問題。那問題是:「怎麼讓客人來試躺?」或是另一個問題是:「有沒有可能沒試躺就購買?」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跟消費者溝通。

你可以利用文字、圖片、影片、音檔,而這其中文字是最基本的做法。你在製作圖片、影片,甚至是音檔的時候,書寫下簡單的企劃,都會讓作品製作過程更順利。那我們為了行銷,內容到底要寫什麼?

常見問答

客戶會問,代表他有興趣,但是有不懂的地方。這些不懂的地方,就會變成我們充實產品說明頁的內容。有時,我們站的角度一定有些盲點,客戶的問答整理出來,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說明材料。

那怎麼蒐集這些問答?

如果你是服務業,那恭喜你,行業特性本身造就客人本來就會跟你接觸。以我來舉例,我做網路廣告或統計分析的相關教學,課程中或課程後都會有同學問問題。我的習慣是如果同樣的問題被問到第二次,那我就把他寫成文章放在網路。一來往後遇到同樣的發問,我可以直接貼連結請他看那篇文章,二來放在網路上,也增加被搜尋到的可能,幫助到別人,也增加潛在的商業機會。

那如果你是電商,純粹是買賣業呢?那我還滿建議行銷人員,可以試看看:
1.偶爾去見習一下客服的工作,甚至是旁聽或自己接聽客服電話
2.有空的話致電或發信,詢問一下老顧客有什麼建議與批評

我的許多產品或企劃改善的點子,其實都是跟老顧客聊出來的。網路增加我們互動的效率,但也讓我們較少跟客戶有面對面碰面的機會。所以能有機會跟客戶聊個幾句,機會千萬不要放掉。

使命是什麼

有一天上完課,中午休息的時候,某個學員跟我攀談閒聊,跟我說,老師謝謝你們辦這個活動,讓我可以少掉很多摸索的時間。老實說,這就是我想去做教學這件事的使命。我們都不是偉大的人,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一天的生活中,其實是許多人的協作,才能讓我們現在的生活如此便利。

每個人工作,做生意,接案,錢無非是基本的因素(這我假裝不出來不需要)。但老實說,有些案子沒什麼賺,你要不要接?或是有時你的收入已經很不錯了,那這個工作還要不要做?

當你一夕之間中了一億元樂透,明天的你是否會依舊工作?如果答案是會,那你對這份工作一定有一份使命感。你知道你做的事,會幫到某些人,或讓這個社會運作的順順利利。

就算你只是在路邊的一個小攤子,但你還是幫到了很多人填飽他們的肚子。甚至有些人忙了一天,走到你的攤位,吃個一口蔥油餅或吃上一口豆花,心情就開朗起來。

當你對你做的事情有些使命感,那會有願望想要變成什麼樣的樣子,這個樣子就是願景。邁向這個願景,你會有很多事情需要說,需要去倡導,需要去鼓吹。這些方向就是你內容靈感來源。

核心利益點

如果你今天賣的是床墊。那每次的行銷內容都是在聊床墊,有一天一定會斷糧。或是我今天教的是網路廣告課程,每次都一直繞著廣告,也會有想不出寫什麼的一天。

但我們如果去抓住核心利益點,那可以聊的方向就變得很多了。舉上面的例子來說,人為什麼需要床墊?因為生理需求。那躺在地上行不行,當然可以。那為什麼要床墊?或是一張好睡的床墊。因為睡得好,人就好。這樣推演之下,你會發現,好床墊的核心利益=健康。如果抓到了健康這個利益點,你可以聊的面就變廣了。你能不能聊視覺的健康,能不能聊味覺(吃)的健康。可以的,因為你的TA(目標受眾),就是認同健康很重要,才願意把預算拿來買張好床墊。你的一開始一定是聊觸覺(好躺的床墊)的健康,但最後就可以延伸聊別的構面。這些內容有沒有幫助?有的,因為你是在分享健康的好觀念給你的TA,而不是一昧的只想賣他床墊,收錢了事。

那網路廣告課程的核心利益是什麼,是「效率」。很多人會誤會效率指的是,能不能用最少的時間或金錢,得到想要的結果。其實只是對了一半。有時我們並不想什麼事都用最少的時間,或用最少的金錢。而是想要能不能達成想要的價值,而付出的時間跟金錢,能優化的比之前更好一些。

舉個例子來說,網路廣告的相關教學文,網路上都能Google到免費的教學文章。差別只是有的是英文,不全然是中文。但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上課,因為搜尋本身就是消耗時間跟心力的事情。如果你每個小時能賺1000元,而摸索這這些知識需要用上50小時。而去上課只需要6小時,5000元的學費。那這筆帳(1000元*50小時)-5000=45,000元。還賺了4萬5千元。而當我是大學生時,我的每個小時當然不能賺1000元,當然是Google跟找書來自學是最經濟的做法。 我們回到正題,那你販賣的商品或服務,核心利益是解決什麼問題。你就可以扣住這的大主題,去發想內容,自然不會題目只被綁在賣什麼只能談什麼了。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12話-常見問題-提升成交率

提升成交率

粗暴一點說的話,大部分的人學FB廣告,學Google廣告,學文案,學網站流量分析,本質上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交,為了賺錢。所以通常如果業績很順的時候,其實不太會去學其他新的東西,或是看報表。

舉例來說,假設今年你們整間公司業績超標。那會不會會議去討論到底成功因素是什麼?成功因素絕對不會只有一項,會有一些是關鍵成功因素,一些是加分的成功因素。但業績如果超標,會開會回頭檢視的機會比較沒那麼大。站在人性的角度,業績超標大部分就會討論獎金怎麼發?尾牙吃什麼?

但如果業績沒有達標的時候,就會很認命地開始想要去看報表抓問題。或是開始學新東西,想藉由新的工具或新的方法幫自己的生意打出一個新氣象。

影響轉換率的因素

轉換率是網路行銷的用詞。狹義上來說就是成交,廣義上來說就是網友達成你想要的目標。舉例來說,你在網路上賣服飾,正常來說都是可以放入購物車,選擇付款方式,最後就成立訂單。但有些行業不是這樣,例如高價商品,你今天不可能在信義房屋的網站看到購物車的功能,那他網站的功能是什麼?就是留下姓名電話。如果今天100個人進到信義房屋的網站,有1個留下姓名電話,說有興趣要看台中西屯區的房子。那信義房屋的網站就拿到了1個轉換,轉換率就是1%。

在這幾年網路廣告的教學經驗中,最多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東西為什麼賣不掉?」我們用下面這張圖來拆解,通常如果是電商,會有哪些事情影響到轉換率,也就是成交率。

就我的觀點來說,影響轉換率的因素可以拆解成3個構面,分別是流量品質、銷售頁跟產品力,以下我們每一塊逐步拆解出來跟大家聊聊。

影響轉換率因素

流量品質

流量可以分成主動流量與被動流量,主要會這樣分,是看這個消費者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舉例來說,假設這個客人在Google搜尋「FB廣告課程推薦」或是「按摩槍」。那這樣的客人就是屬於主動型的消費者。通常我們可以透過SEO跟Google關鍵字廣告去爭取到主動型的消費者。而假如這個客人是在滑FB的時候看到我們的廣告,然後點擊廣告進來,這個客人就是被動型的消費者,因為他本來就還沒有想法要去考慮這個產品。

通常主動型的消費者比例會比被動型的消費者少。而影響被動型消費者的廣告或是文章,會使這個人從被動型消費者變成主動型消費者。一般在台灣來講,被動型廣告還是主要使用FB跟Google廣告或置入性文章來影響消費者。

檢查點:
1.除了少數產業特性,否則大部分的產品應該主被動消費者都有,你們家是否只用FB廣告,或是只用Google關鍵字廣告,或是只全部靠SEO,記得檢視一下自己只用一招?
2.被動型的廣告如FB,點擊率(連外)是否比上個月低,通常點擊率低,訂單就會掉。
3.主動型的廣告如Google關鍵字廣告,是否有其他有用的字沒有購買?
4.SEO部分,目前已經進化到全版位行銷,也就是消費者搜尋後,除了出現搜尋結果,還會出現Youtube影片,相關圖片,或Google我的商家,你佔的面積夠不夠廣?

銷售頁

當你成功把客人吸引進來後,他還是不成交。那可能問題出在銷售頁。(參考文章 : 銷售頁框架)通常在分析銷售頁最好的工具並不是Google Analytics。Google Analytics流量分析,這套工具最大的強項,是在分辨「從哪邊來的消費者,轉換率比較高」。我們後面會在寫文來介紹大家常用的這套Google Analytics。那銷售頁的問題主要可能出在哪呢?一個是使用者體驗,一個是銷售頁中的素材。

檢查點:
1.以使用者體驗來說:網頁是否方便手機觀看,你可以用這個工具檢查(我們之前也有介紹過) :「行動裝置相容性測試
2.網頁速度快不快,你可以用這套工具檢測(之前聊SEO的時候也提過) :「PageSpeed Insights
3.以廣告素材來說:你寫的文案,客戶到底有沒有在看?搞不好他從來沒有滑到最下面,從來沒看過這一段。或是換了說明圖片,到底有沒有效。通常銷售頁中的文案,圖片,影片,都是扮演說服者的角色。大部分建議可以使用Hotjar這套工具,去側錄網友的使用行為,然後隨機抽取影片出來分析,到底精心設計的圖片,客戶有沒有看到。

產品力

有沒有可能你的廣告很不錯,銷售頁幾乎沒問題,但是客人就是不買。有的,那問題就是出在產品力。通常產品力會跟定位,成本,兩件事情有關。定位指的是,如果要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代表這個產品的話,那會是哪個詞。關於定位,我們之前在「第3話-STP-刻在心裡的詞」聊了很多了,有興趣的,再請去參考那篇文章。

成本,指的就是賣給顧客的價格了。所以你會發現一件事,當想不出方法的時候,就做促銷,當售價變低,產品力就變高了。但我超建議,你不要一直用促銷這個特效藥,因為用久,你的定位就變成價格便宜,而不是某個賣點出眾。管銷上只要一有差錯,就容易賺到營業額,但是實際上虧損。

檢查點:
1.你的目標客群(TA),想到你的商品會想到什麼詞?希望不是,好像沒買也沒差。這個活動沒參加也沒差。
2.是不是接觸點多,舉例有些廠商,會有自有官網,通時在蝦皮,momo,PChome,甚至是實體百貨公司都有合作銷售?為什麼要這麼做?或是一定要這麼做嗎?
3.做活動給顧客是好的,但如果漲價,有沒有信心,TA還是買單?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11話-數位工具-EDM電子郵件

EDM電子郵件

如果你今天擁有你的TA(目標族群)超過五成的email名單?那還需不需要那麼依靠平台商的廣告,例如我之前聊到的FB廣告、Google廣告。甚至是他們的廣告費一年比一年貴,你也比較不那麼痛。

Email廣告,簡稱EDM,應該是一開始有網路行銷的概念時,最早被大家使用的網路工具。在2021年的此時,你每天打開信箱還是會看到許多EDM廣告,而許多廠商的感想是效果沒有以前來得那麼好。我們來聊聊我的一些心得。

13年前的網路行銷

我大約是在2007年年底進入職場。那時候設定的工作都是找業務員相關,原因是第一線的工作比較能體會到真實的銷售情況,其次是我是企業管理背景,並沒有哪項硬知識是獨特賣點,例如寫程式、設計、數據分析,這些都是硬知識。而行銷概念、經營概念,這些都是軟知識,需要到有權力可以決策的時候,才比較派得上用場。所以看來看去,最多的工作機會就是業務工作。我在剛出道的那幾年,待過B2C跟BCB的業務銷售工作。

那時候的背景環境是,如果你是經營B2C的產業,那通常會透過傳統媒體的方式,例如電視、報紙、雜誌、廣播、路邊看板等去露出廣告,然後鼓勵有興趣的消費者來電,或Google相關的關鍵字去官網留下聯絡資料。所以那時候的行銷人員主要是有設計背景,要負責編製傳統媒體的廣告圖文。而比較高價的商品則會有業務員的配置,負責接待有興趣而來電或來現場洽談的消費者。使用最多的場景應該就是電話與面對面的銷售。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這種東西,企業很早就在使用了,主要是紀錄有興趣的消費者,後續再由業務人員追蹤。所以,常有的場景是電話追蹤打到消費者聽到報公司名號,就掛電話。例如:「您好,請問是謝章升先生嗎,我這邊是台…」。有些客人名號還沒聽完就掛電話了,有些客人甚至是聽到您好,就掛電話了。如果以現在的時空環境,手機可以裝Whoscall的情況下,幾乎直接被系統掛斷,連被客人掛電話的機會都沒有了。

而B2B的產業,以台灣的狀況來講都是中小企業多,能決策的幾乎也都是中小企業的老闆。所以大部分的流程設定都是舉辦說明會,平時業務的任務就是透過電話或親自拜訪,來邀請這些企業的企業主或高階主管來聽說明會。有興趣的再給予報價與提案,或是到公司端進行產品簡報。

EDM的效果

大部分的人現在打開電子信箱,應該會都樣做,選擇一堆信件,然後刪除,只留下自己想看的。我不定時都會做市場調查,通常電子信箱每個人每天至少查看一次的比例還是很高。而遇到大學生時,會發現他們打開電子信箱的比例更低一點。不過這跟生活型態有關,通常正式在工作時,有些重要文件或檔案,還是會透過email傳遞。

如果可以選擇,讓這個人訂閱你的Youtube頻道,IG帳號,FB帳號,給你他的email、手機號碼與地址。哪一個比較好?你一定以為這一篇文章的主題是EDM,所以我會說答案是email。不是的,這邊的答案是能多蒐集就蒐集。客人喜歡用哪個方式去接受到你的訊息,是他的習慣與自由。今天我們的內容都是可以化成多種形式用email、簡訊、紙本郵寄、App推播,與發佈在Youtube、IG、FB、Podcast與官網上。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多產一份內容,而是把內容放在不同的管道。目前的情況,最危險的就是只依靠單一管道。

但在10-13年前,管道的選擇並沒有那麼多。我剛開始從事業務相關工作的時候並沒有很好的成績。後來有搭上EDM的功效,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
1.後來產品選到小眾市場,競爭者少
2.那時候發EDM的人還不多,更何況還用系統發

舉B2B產業作範例,10年前的常見做法都還是電話陌生開發多。但那時候每個公司的網站或多或少都會放聯絡窗口的email。如果是中小企業,那窗口的email有時候甚至是老闆的email。而B2C產業則是透過傳統媒體蒐集了很多名單,但慣用的方式是用電話行銷的方式去說服消費者,所以那時寄EDM的人也還不多。

你必須承認,這個年代有些人接電話是有恐懼的,寧願看你的訊息。

那時候,因為競爭廠商發EDM的少,所以這樣做會有紅利。但也只是多吸引一些消費者,後續承接的還是產品本身剛好鎖定到小眾市場,競爭力又不差。所以就會收到一些效果是,EDM發出去,隔一兩天就會有訂單跑出來。

EDM的技術問題

通常寄EDM的關鍵問題是盡量要像正常人發信的習慣。而正常人應該不會用gmail一次寄信給1萬人。所以大部分會用發信系統寄,發信系統通常會排程,做到小量小量寄送。但話說我剛開始的時候還真的很菜的用公司的信箱,然後用outlook寄大量信件,下場就是信大部分掉到垃圾郵件不說,該公司信箱往後寄信給客戶,即使是1對1的信件,也掉到垃圾郵件。

所以大部分在技術部分會依靠發信系統,不要造成短時間一次寄送大量郵件。而長遠來說,最好還是該客戶把您的發信email加到通訊錄,並收到你的信的時候,幾乎會開啟(系統會記錄)。

所以關鍵問題就變成,那客戶為什麼要把你的email加到通訊錄?

大部分的發信系統,都有報表可以讓你去看到發信後的狀況(如附圖)。以退信來說,軟退件指的是對方信箱可能爆掉了,或是他的收信伺服器當掉了,或是你發信的信箱已經被列黑名單。如果是硬退件則是代表沒有這個email存在了(例如該員工離職,信箱被註銷)。

EDM分析報告01
EDM分析報告02

在2021年的EDM呢?

我們來問看看大家,你會怎麼決定這封信要開啟還是要刪除?絕大部分你只能看到兩個資訊,一個叫做寄件者,一個叫做主旨。

什麼樣的寄件者你會願意開他的信?
什麼樣的主旨你會願意開他的信?

第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認識的寄件者。所以如果是陌生的單位,怎麼忽然email給我,通常會刪除,甚至是檢舉多。所以這裡註定了,對方是不是你的老客人。而現在又有個資法的問題,已經過了那個可以亂買名單,亂發email的年代。這裡的專有名詞就叫許可式行銷,翻成白話就是你的老客人,且同意你可以發email給他的,你才發。

第二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有沒有我想要看到的關鍵字。舉例來說,我們舉辦教育訓練活動,通常有時候會搭著議題去開。而通常最近熱門的議題關鍵字有出現,該信件被開啟的機率就很大。又或者你是販售商品,剛好這個商品最近討論度高,那你的主旨有出現這個關鍵字,被開啟的機率就高。那如果你是做促銷呢?那當然你打多少折,送什麼東西,就該出現在主旨。

發信的頻率

如果這個廠商每天都發EDM給你,今天是促銷,明天新品上市,後天是熱賣商品送贈品。雖然都有利多,但看那麼多廣告,一定退訂的人會變多。那我們來討論這些問題 :

為什麼現在的廠商覺得EDM成效不好?
一堆商品沒有每天發怎麼夠用?
什麼樣的信願意每天收?

第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因為廠商只發促銷訊息,甚至還是沒什麼利多的促銷訊息。

第二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你不應該每個商品都做廣告,應該去挑出哪個商品是消費者需要的,幫他挑選後,最近以這個商品當主打。如果消費者進來逛的時候,順便看到其他商品,甚至購買,那就是達成了綜合效果。通常這個商品就是俗話講得引流款或是叫做帶路雞。

第三個問題,我現在每天會看的信,就是有付費訂閱或是有興趣訂閱的電子報。因為信裡面大部分都是內容或觀點,而不是整張都是廣告。當然這些電子報內容中,偶爾也會有工商服務,但主軸還是有內容。 以我們公司來講,我目前的作法是,控制每周發一封促銷訊息,用公司名義發。而我個人的部分,則是每周固定會產出一篇文章,就可以每周發一篇給我的訂閱戶一次。為什麼是每周一次呢?第一,是最大的原因,每天一篇,製造的心力耗損太大。第二,每天一篇,用戶有時真的會沒時間看。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8話-數位工具-facebook廣告

數位工具-facebook廣告

在台灣,如果要透過社群媒體接觸消費者。最大的優點就是相較於國外,台灣的使用者大部分集中在Facebook與Instagram。而Facebook與Instagram的廣告後台是同一個,對於想投放廣告的廠商來說,就不用學那麼多套工具。缺點則在於因為大部分廣告都集中在這,所以導致廣告費一年比一年貴。

2020年的現在,目前這個態勢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其他社群媒體,例如twitter或Pinterest或tiktok等等,在台灣目前都是特定小眾族群,而沒有當年Facebook普及化的狀態。

Facebook廣告特點

我們每天滑手機,會遇到許許多多不同題材的貼文。我們可能按讚、留言、分享,或是看了久一點點。這些行為的資料,可以讓FB在我們身上貼「標籤」。這些標籤可以讓廠商比較聚焦的找到他的目標族群(Target Audience,簡稱TA)。例如我今天賣氣炸鍋,就可以去發想,身上被貼什麼標籤的人會買氣炸鍋。我的TA絕對不會是每一個人,所以就去假設會煮飯的人身上會被貼什麼標籤。例如烹飪這個標籤,那朝身上有被貼烹飪標籤的人打廣告,就會比跟每個人打廣告來得聚焦,也比較省錢。

Google也有在我們身上貼標籤。我的主觀判斷,FB的標籤會比Google的標籤來得更準確一些。原因並不是FB的技術比較強,而是FB做到了一件其他平台都很想做,但沒有成功的事情。就是「強迫你登入」。我們使用FB幾乎需要登入,否則根本沒有東西看。但是沒有登入,依舊可以用Google搜尋,依舊可以看yahoo新聞。因為不是每段時間都登入,所以就會導致蒐集的資料較不齊全。但FB或是IG,你使用的時候幾乎需要登入。這跟實名制沒有關聯,最大的關鍵點反而是登入這件事情。

FB廣告費怎麼算

FB廣告費的計算原則是只要出現就算錢。業界的術語就是CPM,廣告每曝光1000次的費用。這個費用是怎麼決定的呢?主要是看多少廠商要投放廣告的量來決定。舉例來說,我今天跟另一家廠商都想朝A同學打廣告。但是A同學的手機只會看到一個廣告。那他會看到誰的?那就看我跟另一家廠商出多少錢,例如我出0.2元,另一家廠商出0.1元,那A同學就會看到我們家的廣告,因為我出價出的比較高。那如果今天不是只有我跟另一家廠商鎖定A同學,而是有5家廠商,甚至是7家廠商去競爭,那曝光給他看到1次的費用會不會變高,會的。

所以CPM的高跟低,其實是市場決定的。跟股票一樣,很多人想買就會漲,很少人想賣就會跌。FB廣告費從進台灣至今,每一年的CPM都是漲上去的,只有2020年例外。2019年的CPM平均來到新台幣120-150元之間。而2020年的1月發生了肺炎疫情,許多廠商幾乎停了廣告(因為投了也沒用,例如旅行業,電影業),所以想投放廣告的廠商少了,變成CPM平均打了6-7折左右。

再聊聊一個觀念,兩個男生,一個20歲,一個40歲,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多廠商想對他投廣告?常理推論,會是40歲的男生,因為可支配所得比較高。20歲大部分是大學二年級左右的狀態。那給20歲男生看到1次廣告,費用就會比較低。給40歲的男生看到1次廣告,費用就會比較高。如果你今天廣告選擇給20-45的男生看到,那CPM,也就是1000次曝光的錢,裡面就會包含有幾次是給20歲的男生看到,有幾次是給21歲的男生看到,以此類推到40歲的男生看到,的加總平均的費用。

你會不會因為給20歲的男生看到,廣告費是便宜的,就把商品廣告朝他投?不會的,你還是會看是不是TA。例如你不太可能把房地產廣告朝20歲的男生投。

成效怎麼衡量

我們來回顧一下,一個消費者是怎麼買你們家東西的。他可能在滑FB的時候看到了你們家的廣告,而點擊廣告後連到了你們家的產品銷售頁。所以這裡的關鍵就是在有沒有點擊這件事。要看的關鍵指標就是「點擊率」。點擊率就是點擊數/曝光數。今天一樣廣告曝光1000次,要花100元。你的點擊率1%,就吸引了10個人點擊你的廣告。等於每次點擊成本就是10元(100元/10個點擊),專有名詞叫做CPC(每次點擊成本)。你的對手點擊率2%,吸引了20個人點擊廣告,那他的CPC就是5元(100元/20個點擊)。

所以衡量成效的第一個要看的就是點擊率。那點擊率多少才算好呢?這邊會建議跟自己的前3個月平均值做比較,不斷的挑戰自己能不能把點擊率再優化。那什麼東西會影響點擊率?主要跟兩件事有關,一件是「受眾」另一件是「素材」。通常如果你有想過會買你們家東西的人身上會被貼什麼標籤,那通常受眾這件事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要更嚴謹,就可以初步先針對受眾標籤進行AB測試的實驗。往後我們再專篇文章來聊FB廣告中的AB測試。所以當受眾的大方向沒有偏差太多,主要的心力就會放在要設計什麼樣的素材,比較會引起目標客群的注意力。

第二個要衡量的指標就是轉換率(成交率)。通常如果網站有裝FB的追蹤碼,也就是FB像素,而且是進階的都有設定好(事件像素)。那FB報表是可以追出點了廣告進來的人,有多少人是成功成交的。什麼事情會影響轉換率?主要跟兩件事有關,一件是「銷售頁」另一件是「產品力」。

通常你會遇到下面的情境:

1.點擊率低,轉換率低:這種情況大部分都是你受眾設定沒有抓好,素材也沒有打對,產品的定位可能也出現問題,反正到處都是問題。

2.點擊率低,轉換率高:代表你的廣告有效的過濾客戶。例如你賣的是高價商品,本來主打個客群就是稀少的客群,例如賣豪宅、名車。而廣告的目的明顯是過濾消費者,所以當你打的文案是台北市信義區一層一戶,那通常沒興趣的,就不會去點選廣告。

3.點擊率高,轉換率低:代表廣告打中的是有效客群。但進來網頁後為什麼沒有購買?可能原因常見的有:去比價完後,發現別的平台也有賣,而且賣的還比較便宜,就跟別人買了。網頁太難操作,直接放棄購買。看了銷售頁的介紹後,發現沒有打動他的賣點。嫌太貴了。想說猶豫一下,然後就忘記這件事了(所以才需要再行銷廣告)等等。變成問題點不在廣告,而是要從「銷售頁」跟「產品力」兩件事去抓問題。

4.點擊率高,轉換率高:那當然是最佳狀況,就享受當下吧。

2021年怎麼走

這篇文章是寫在2020年12月31日,整年度看下來,以台灣的市場狀況,還沒有像Google搜尋或facebook這樣普及化的平台長大中。以現在接觸消費者來說,已經變成需要每個環節都佈局,無法單壓一個工具。我們在往後的文章會再繼續跟大家聊聊心得。下一篇文章會跟大家聊的工具是Google搜尋的SEO。祝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新年快樂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7話-4P促銷與溝通-要說哪句話

4P促銷

有沒有哪一句話可以一秒惹怒你?
也有沒有哪一句話可以打動你?
如果真的站在顧客面前,那要講哪句話?

4P理論是1960年代麥卡錫(Jerome McCarthy)提出的概念。隨著時代演變,美國經濟學家勞特朋(Robert F. Lauterborn)轉提出4C理論。其中4P原本的產品(Product)轉變為解決方案(Customer Solution),價格(Price)轉變為顧客成本(Customer Cost),通路(Price)轉變為便利性(Convenience),而促銷(Promotion)則轉變為溝通(Communication)。

促銷或溝通,不管你喜觀怎麼稱呼,主要都還是要處理以下的問題:
1.怎麼接觸到消費者?
2.要告訴他什麼話?
3.希望他怎麼做?

怎麼接觸到消費者

我們在第2話-市場分析,那篇文章中提到,你可以藉由一些方法去得知你的消費者的生活型態。

「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我們就往那裡去。」

你如果現在去超商,可以留意一下,現在超商的報紙數量,已經都放很少份,甚至有些報紙只進1-2份,當作服務性質。但現在的人就不看新聞了嗎?不是的,連長輩都知道,現在手機上點某個APP就能夠看新聞,而且免費,快速。

以傳統與新媒體來區分的話,傳統媒體大約有電視、報紙、雜誌、廣播、廣告看板、廣告傳單。新媒體來區分的話大約有,Youtube,網路新聞,Facebook,Instagram,Google等平台。

傳統媒體因為注意力的轉移而讓廣告營收逐漸萎縮,但不代表完全沒有優點。傳統媒體最大的優點在於累積了較多的「信任感」,今天一樣一則廣告出現在電視上跟在Youtube中,還是會有個刻板印象,覺得出現在電視廣告上,成本會比較高,廠商應該有一定的能力。

新媒體來說,跟舊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可以透過資料蒐集,達到「投其所好」的成效。所以一個喜歡看政治新聞的,就會常常看到政治新聞。一個喜歡看球賽的,就會常常看到相關的消息。不相關的就會很少出現,甚至根本不出現。所以除非發生了全國性的大新聞,否則在自己的同溫層中,不知道別的同溫層發生了什麼消息,是很正常的事情。

以台灣來說,你的商品或服務,要選擇什麼樣的新媒體來接觸消費者?我把他概分為你的消費者都是主動型的多?還是被動型的多?

主動型消費者,意思就是很確定自己現在要找什麼?要買什麼?而被動型消費者,則是還沒有什麼想法?只是剛好看到這個新聞,或這個廣告,觸動了他的想法,進而去購買。

大部分的產品都是主動型跟被動型消費者都有,差別只是比例配置的問題。少數的產業則是完全都是偏一邊。我們來舉個範例幫助你了解。如果你今天隨身硬碟壞了,裡面又有重要的資料(例如家庭出遊照片,或公司客戶資料),那你會怎麼做?你可能會找這個廠牌的客服,詢問有沒有維修服務。或跑到資訊賣場看看有沒有修硬碟的廠商。或Google一下,哪裡有硬碟維修的服務。

那如果你今天隨身硬碟沒有壞,而是滑FB看到了廣告,那你會不會去找那間廠商。不會的,因為你的硬碟沒有壞。

所以你們家的產品,如果是發生問題才有需求的,那幾乎都是主動型的消費者多。主要要做的就是搜尋這一塊,而已台灣來講就是Google相關關鍵字的時候,你能不能出現在第一頁,甚至是前幾名。要去關注的就是SEO(搜尋引擎最佳化)跟關鍵字廣告兩項。

如果你今天賣的是女裝,你覺得大部分的女生買衣服,會不會去搜尋相關關鍵字?比例應該比較少,比較多的應該是看到,然後覺得不錯,才會購買。那這樣的情境就是被動型的消費者多。被動型消費者的特徵就是你沒刺激他,他就不會想到要買。所以在他滑FB或IG的時候出現廣告,或找KOL或網紅發開箱文,或IG貼文,或IG限動,或置入Youtube中的某個影片做置入行銷,都是常見的作法。

所以小結一下,如果你們家的情境都是主動型的消費者多,那就會壓重心在搜尋這件事上。如果你們家的情境是被動型的消費者多,那就會壓重心在FB,IG廣告,網紅的推薦等等事情上。那如果你們家主動跟被動型的消費者都有呢?這種情況是常見的。例如枕頭,有些人會不會主動搜尋,因為他最近睡的不好,想說要換個枕頭,有的。會不會有人本來沒有想買枕頭,但是看到你們家的枕頭開箱廣告影片,覺得說買一顆來試看看。每個產品的主動型跟被動型消費者比例都是不一定的,所以如果是這種情境,就會把預算先平均分配,隨著經營的演變,再滾動式的做預算配置的更動。

要告訴他什麼話

你現在已經可以接觸到消費者了。他們看得到你們訊息,貼文,或是廣告了。那你主要跟跟他說什麼話?要跟顧客說什麼話,還是會回到我們之前在STP聊過的「定位」這件事情。定位清楚了,想講哪一句話就出來了。

我們在第3話聊STP的時候舉了一個廣告標題的範例。「煮得快,找快煮婦氣炸鍋」。因為這個氣炸鍋的定位就是煮得快,希望他的消費者想到煮得快的氣炸鍋,就會想到他。

就我的觀點,最重要的不是告訴顧客這一次優惠是八折,或是立即購買,以免買不到這些用詞。這些用詞是有幫助的。但你一定有一句話是最重要的,那一句話的目的必須讓客戶想到哪個詞,就想到你。

例如我們舉過的想到除塵蟎的吸塵器會想到誰?
想到送貨最快的電商會想到誰?
想到教FB廣告的老師會想到誰?

那如果你的商品都是主動型的消費者多,那我們除了搜尋之外,還需不需要像打被動型消費者一樣的,下圖片,影片廣告。可以的,但你的目的還是在讓客戶想到哪個詞,就想到你。而你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廣告不會馬上生效,而是之後才會慢慢收成。

舉例來說,想到感冒膠囊,你會想到誰?絕大部分的人會想到斯斯。因為他主打個廣告語就是「感冒用斯斯」。那我今天沒有感冒,會不會有需求?不會的。但是這樣廣告的效果會出現在,當我有一天感冒,然後診所都關門了,那我只好去藥局,耳邊就會記得,感冒用斯斯。

希望他怎麼做

廢話,大部分的人不都希望顧客購買嗎?不不不,如果顧客聽完你的主要訴求。例如上面提到的感冒用斯斯,然後真的在選擇感冒膠囊的時候就選擇斯斯,那當然就達成了廠商的目標。但是如果客戶還是猶豫呢?

那我們就要開始想,那客戶在猶豫什麼?接下來的劇本要跟你說些什麼,也就是廣告中的補充說服點。一樣再舉斯斯作範例,它的補充說服點就跟你說,它不含類固醇,不會讓你吃了之後四肢無力,不會傷身體,這些點當然也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了解顧客的疑慮後,再看看自己的特點是不是剛好可以解決這些疑慮。再舉個例子,說服點除了解除對方疑慮外,也可以增加對方利益的方式去說服。例如另外一個感冒藥品牌的主要廣告語就是「熱熱喝,快快好。」主打就是快這個優點。 所以大部分的人當然都希望顧客成交,或是希望顧客留下資料等其他目標。當你的廣告主打語作為先發投手,無法獨力解決比賽的時候,你的後援就是擬針對他們的疑慮或什麼特點可以增加他們利益而想出來的補充說服點。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