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章升專欄】學習到底賺到了什麼

學習到底賺到了什麼

昨天的音頻節目我們聊了「超速學習的方法」。
我並不是學霸,從小到大念的也不是名校。
不過我很自我感覺良好的覺得,只要在某一塊領域做好,真的有產品或服務去幫助到很多人。那我就是名人,念過的學校就是名校,推薦的東西就是名物。

我從國中就開始就喜歡看雜書,也就是各式各樣題材的書籍,其中大約有7-8成是集中在商業相關書籍。其中商業週刊還真的從國中二年級開始看到現在,從看不懂,到看懂,到質疑裡面某些資訊是否刻意隱惡揚善,是這二十幾年的歷程。

我們家不是金湯匙,但至少有一般的湯匙。所以買書的經費從來沒有短缺過。而上大學後,我們學校,靜宜大學的蓋夏圖書館,藏書規模是百萬冊等級(維基百科資料 : 實體書籍+電子書約為161萬冊),資源充足,大概每年都可以看上100本書上下。(不要刻意去求量,看得下去比較重要,求量的話看火影忍者,馬上就好幾十本了)。

閱讀的習慣,並沒有讓我在考試得利,也沒有讓我起薪比較高,更沒有因此容易交到女朋友。但是閱讀的種類夠廣夠多,到一個臨界點後,你的理解力會獲得解放,在學新工具或是新觀念,速度上會快上許多。但此時已經不太會在意學習的速度,通常你會進入心流的狀況,會忘記時間(跟打電動一樣),也感覺不到周遭的人的動態。

所以昨天講到超速學習的方法,其實我也沒辦法給你一個明確的步驟,只能跟你分享,當你接觸的知識廣度跟量到一個程度,學習的速度就會超速(跟別人比起來)。

如果我們把學習當作是一項投資的話,
那它的投資報酬率到底划不划算呢?

通常跟個人有關的投資報酬率有下列3項:
1.勞力
2.技能
3.資產

第一項的勞力,打工的每小時薪資是最好的寫照。用勞力交換報酬。工讀生的工作通常門檻都不高,可能是跑腿,可能是處理雜務,但是有做就有錢。會不會因為做得好被加薪,會,但幅度再高應該不太會高過使用技能交換報酬。

第二項的技能,通常每小時的報酬會比勞力來得高。你會發現有些稀缺且有需求的技能,往往薪資或是每小時的鐘點費是不低的。這個我之前有寫過一篇「高薪工作與熱門職業」。

第三項的資產,指的就是用錢滾錢。舉凡金融、房地產投資、創業等等。依照風險程度高低而決定了報酬的高低。通常一般像連動台灣股市的ETF,例如0050,平均殖利率3.4%左右(也就是100萬,每年會拿到3萬4千塊股利,對比定存的0.8%,一年只拿到8千元)。

如果一項投資標的,馬上可以在短時間獲得10%以上的投資報酬率,你就應該警覺了,因為賺錢的事情為什麼要找你?更何況風險那麼低?你的周遭一定有一時貪念,借錢投資的悲慘案例。用錢滾錢的錢,一定要是你損失了不會影響生活的,或句話比喻,也就是你投資了,晚上一樣會睡得很好。可不可以投資高風險的標的,可以,但每個人的承受程度不一樣。你掉了1塊錢會心疼嗎?那如果你有一天丟了10萬也不心疼,那你就可以拿這10萬來做高風險標的的投資。

如果時間跟金錢都是資源,那你會選擇:
1.訓練自己的體力,以便可以長時間工作
2.訓練自己的技能,以便可以提高單位小時收入
3.訓練自己的財務觀念,以便可以用錢滾錢

大部分重心應該放在2跟3。訓練體力跟維持健康是重要的,但目的是讓我們有品質的過生活,而不是躺在病床上累積自己原來活了那麼長壽的虛假指標。

把重心都放在2太危險,任何工作跟技能都有可能慢慢被取代,或是因為重大環境變化(例如今年的肺炎)造成無法施展拳腳。把重心都放在3,除非你是專業金融人員,或是像巴菲特這樣的高手。否則每天只是看錢滾錢,不管成功或失敗,還挺無聊的。

如果學習是為了謀生,那應該把重心放在技能與財務觀念。其中應該放技能多一些,因為你很有可能有財務觀念但沒有錢可以進場。

如果學習只是為了有趣,請確保自己真的快樂。那就算別人跟你說,你念這個有什麼用,那你也不用理他。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學習,那會進化什麼樣?連我自己都害怕啊(這是幹話)。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FB粉絲團莫名其妙被封鎖了

FB粉絲團被封鎖

這個問題我每個月都會被學生問到,
你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心理準備:
「如果有一天FB粉絲團不能用怎麼辦?」

人都是沒有遇到不會真的體會。
所以公司只靠一樣招牌商品,
或只靠一位明星業務,
或只依靠FB粉絲團或社團,
或只依靠Line@。
投資就全部重壓在一檔股票,
或是重壓在房地產。
請分清楚「聚焦」跟「重壓」兩個是不同的概念。

實際上有些人粉絲團就莫名其妙被封鎖了,
或是FB企業管理平台或廣告帳號被封鎖了。
你第一步應該做的不該是再創一個新的粉絲團,
或是馬上創一個新的企業管理平台或廣告帳號。
應該這樣做會讓系統判別成是多次惡意違規,
最嚴重會被FB封鎖網域,
也就是所有FB廣告都不能貼連到這個網站的連結。

1.你可以先去看這個地方叫做帳號品質
看看自己哪個帳號或是整個企業管理平台異常。

2.詢問FB客服到底為什麼會被封鎖?
實務上你有可能一天得到答案,
也有可以2-3天。
也可能一直等不到回覆。
但是如果你問到被封鎖問問題的權限,
可能的狀況就是你已經問過好幾次,
FB也回答你是違反社群規範或是廣告規範。
或是你是重大違規直接被封鎖發問權限。

3.平常可以留意一下FB的廣告刊登政策FB社群守則有無改變。

如果真的確定粉絲團或企業管理平台或廣告帳號拿不回來,
那只好重建,
重建後記得如果有違規通知也要第一時間問客服,
才不會悲劇重現,
實務上我有遇到學生企業管理平台被封鎖後,
發問問題FB沒有回覆他,
卻在5個月後通知他經過複查沒有問題(我猜當初是系統誤判)。
所以所有後台又瞬間回到正常,
但大部分的個案就是回不來了。

不管你是經營FB個人帳號,
FB粉絲專頁,
FB社團,
Line@,
Youtube頻道,
追蹤數永遠只是一個輔助指標。
重要的是你要拿到這些人的聯絡資料跟他們記得你的名字
這樣早上睡醒,
發現任何一個平台的帳號不見了,
你的不便與對生意的傷害才會降到最低。

如果可口可樂的工廠一夕之間崩塌了,
那只要再找到可以製造的工廠,
可口可樂依舊能繼續運作,
這個故事在講品牌。

如果對方的聯絡資料你有,
那就算聯絡的中間人消失了,
你還是能聯絡到對方,
這個故事在講聯絡資料。

握有客戶聯絡資料跟慢慢經營自己的品牌,
你的晚上會睡得很安穩。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2000到2030年開發新客方法

開發新客方法

開發新客戶是不容易的事情,
有時候其實是眼界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我不是在說教,
而是我自己有親身體驗過這困擾。

2000

「同學,大家好我是這堂課的老師,老師開學第一天要跟大家講,老師從小到大念書滿順利的,一路念到博士到現在變教授。但是老師這輩子沒有賣過東西的經驗,所以這堂行銷課程,我會盡量介紹每個行銷上的觀念與工具,但是你往後在職場還是要看一下適不適用,去調整一下。」

上面那一段話,是我某一堂行銷相關課程老師的第一天上課開場白。很中肯,但這個老師謙虛了,以排名來說,已經是歸類在用心教學的一群了。而其實他是有賣過東西的,他卡位卡到了教授的工作,然後學生評價也不錯,就是成功把自己銷售出去了。

如果把商業模式分成公司對公司B2B與公司對消費者B2C兩個主要大類。當然除了這兩種還有C2B與C2C,不過我們先以占比較大的B2B與B2C來討論。為什麼選擇2000年這個年份,因為那是網路泡沫的一年。當時B2B的銷售模式主要是依靠「業務拜訪」、「會展」與「說明會」三種方法居多。想像一下如果你今天賣的是AutoCAD的輔助設計繪圖軟體。那業務拜訪大部分就是利用「推銷電話」、「傳真」(你沒看錯)、「紙本廣告信」來試圖開發客戶。而會展指的就是每年固定參加會有相關廠商來參觀的展覽,例如工具機展,那來看展的不會是一般的老百姓,大部分應該會是相關產業的工作人。說明會則是會不定時舉辦某主題的演講,目的是講一些知識或趨勢,順便也宣傳一下公司的產品。

所以那時候的重點會擺在推銷電話話術怎麼講?傳真的文案跟紙本廣告信的文案要怎麼寫?會展的現場怎麼佈置?要出動幾位業務人員服務?辦說明會那題目要訂什麼?要不要找哪個名人來助講?要不要跟媒體合作?

以現在2020年來看當時的情況,會覺得很多地方都可以再優化。但這不就是代表現在有進步嗎?如果要跟網路扯上邊的話,就是發發email的廣告,你就已經算很數位化了。Google關鍵字廣告是在2000年10月23日才正式開始服務。所以如果你在2000年年底前有玩過Google關鍵字廣告,並有紀錄的話,那應該算是台灣第一批的學長姐了。我自己是在2008年才去接觸並開始學會這個工具。

而B2C的行業,當時還是很依賴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誌、路邊看板等媒介。比較會跟網路扯上邊的,就會去下yahoo的週邊廣告。

2010

來到2010年代,這10年對台灣來說。B2B的行業沒什麼大變化,小變化的地方在於email廣告的使用慢慢的讓傳真與紙本廣告信的量變少。我當時真的經歷過把紙本廣告信放到信封黏貼,然後一大袋載到郵局寄大宗郵件。不過這時要發傳真就更自動化了,變成電腦設定好,就會自動撥號自動傳真,把人工的消耗降低。會展跟說明會還是依舊照表進行。

比較不同的是B2C的產業。FB在2004年年底成立,2008年6月20日開放台灣中文版本。但那時候的FB只會在電腦版的右欄放上廣告,鎖定客戶的功能也沒有2020年的細緻。所以成效有限,成效改善是在2011年之後的事情。那時候後台大致完成到跟現在長得很像的樣子,鎖定顧客的效果變好,而版位也因動態消息能夠有效搶到注意力。B2C的產業變成可以很分眾的找到消費者,預算慢慢的從傳統媒體移到FB廣告。而這時使用Google關鍵字廣告的比例已經算很常見。

2020

這是你熟悉的一年,新冠肺炎侵襲全世界。B2B的行業已經習慣在搜尋這一塊布局,不管是透過SEO或是關鍵字廣告去拿到潛在顧客名單。然後安排這些顧客來參加說明會、會展、或登門拜訪簡報。

最大的差異在於改善了說明會與會展的效率,以前在會展人來人往,真的有興趣的客戶還是比例不高。而現在在網路上遇到一個法國有興趣賣家,而剛好下個月在法國有會展,就可以請他直接挑個時間來會展現場討論。時間運用變得更有效率。

B2C的產業則大部分對於獲取顧客成本的大增而降低獲利。主要是目前所有主流的方法,都已經過了試驗而讓利給廠商的階段。不管你是下社群媒體廣告、Google搜尋或是找網紅代言,成本都比前幾年來得高。

(參考文章 : 網站流量從哪來?)

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抱怨行銷成本高,而不是抱怨完全沒有成交。舉股市作範例,你買這支股票之前會希望它跌的低一點,讓你低成本買到。買到之後又馬上改願望希望它一路往上漲。所以從上帝視角來看,有些人許願跌,有些人許願漲。

那一樣的,數位行銷方法不只一種已經被證明成熟。就好像這排店面已經證明有人潮,大家都賺得到注意力,但有人賺錢,有人虧錢。所以核心回到產品本身的毛利。也就是你的毛利結構是多少?怎麼有辦法提高毛利(售價)?如果沒辦法提高毛利,那我們要衝量要怎麼做比較好?

2030

「我們都低估了十年後的景象,而高估了現在的狀況。」這是比爾蓋茲講過的觀點。2030年會長成什麼樣?現在無法預知,但絕對不是一夕改變,而是慢慢演進。這慢慢演進的過程,你絕對有機會跟上,只要每年撥一些時間出來關注新議題新工具,甚至小規模玩看看。那你就會有觀點判斷要不要繼續跟下去。

2020年在吵著隱私權的議題。許多廠商取消支援第三方的cookie,所以有人斷定再行銷廣告會消失。可是實際上你在FB或是跟Google合作的網站上還是會看到再行銷廣告。因為他們目前都已經改成使用第一方cookie(這一段技術你可以忽略,主要我是想表達身為大廠,他們比你更關心你的廣告成效)。不管隱私權怎麼改,大廠還是會想到一些替代方案來維持你的廣告成效。

可以關注的我覺得是在「語音搜尋」跟「內容行銷」。我認為語音搜尋不會吃到文字搜尋的量,反而會讓人們搜尋更多。對於不擅打字的人,語音搜尋可能更直覺。對於數位工具熟悉的人,則變成想用語音就用語音,想用文字就用文字,反而讓搜尋更方便。

而聽故事這個習慣,應該不會滅絕在地球。目前的形勢,文字、圖片、影片、聲音,基本上不會改變。如何找你擅長表達的方式去說故事,然後促成成交,還是基本課題。有可能改變文字、圖片、影片、聲音的可能就是AR、VR甚至是Elon Mask研究的腦機介面,但應該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你看到特斯拉變得跟toyota的價格一樣親民,可能在2030年前實現率還比較高。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學行銷能財務自由嗎?

學行銷,能財務自由嗎

「老師,現在數位行銷工作要學那麼多東西,FB、Google廣告、網站流量分析、SEO都學了,要追這些的改版,還要充當小編固定發文回客戶問題,處理那麼多雜事,薪水為什麼只有3萬7?我的同學在南部的公司工作更低,才3萬1。」
我答說:「你不會一直都這樣的,只要你有幫到對方。」
現實的情景是,我們學了一堆工具,卻不知怎麼幫到對方。

如果你已經幫到了,公司還是客戶卻對你的貢獻裝死。那你要設定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獨立作業不依靠公司,然後提供的價值可以讓你去挑客戶,避免掉一些孽緣。但這些都不是一天可以速成的,邁向這個方向的過程是無聊的,甚至常常也找不到人討論。我也正在這條路上走著。

對於老闆來說,你能幫公司賺多少錢,就構成薪水議價的能力。
對於客戶來說,你能不能幫他解決問題,就構成案件費用的高低。
很殘酷但是很寫實。
所以要不要把某個技能鑽研到最深?
還是跨界多學一些技能?
還是自己出來當老闆賣產品?
沒有人可以給你標準答案,你必須獨立思考,哪個方向是比較對的。
但絕對不是看著低薪,就覺得懷才不遇,然後就離職跟家人借一筆錢創業,那你全家都會壞才不遇。

我們之前聊了一篇「高薪工作與熱門職業」跟古諺好像有點雷同,諺語說:「第一賣冰、第二做醫師。」台灣高薪工作排行榜上真的有醫師,但為什麼前十名都沒看到賣冰的。因為賣冰的叫做老闆,不歸類在領薪水的族群,而是屬於企業主才對(不過冰品的毛利真的滿不錯的)。話說回來,台灣高薪工作排行榜,你有沒有發現前十名都是技能門檻高。另外一個我看到的是有報稅的薪水族群,最厲害就是一年年薪平均303萬的機師了。也可以說薪水族群的天花板大概就是這個數字。

當你菜的時候,領菜鳥的薪水是正常的。我當初當菜鳥時的菜鳥價是2萬4。數位行銷的工作雖然學了很多,但問題是,產值在哪裡?以實用價值來說,你幫客戶創造了多少價值,幫公司創造了多少業績,就會構成你薪水的高低。但受限於制度框架,再怎麼高可能來到七萬八萬已經是天花板。而獎金制度也可能改來改去改到自己覺得少拿了。

不要一直悶著頭學東西,要去想想客戶最大的困擾是什麼?什麼技能可以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對這個服務訂個價,幫人又幫自己增加收入。

給自己情境模擬,如果有一天沒有公司的幫忙了?只靠自己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自己開一人公司?能不能拿到案件?這些都不是剛當菜鳥的時候就可以做到的,因為很多技能都只是學過,而不是用過。從學過到用過到變成身體的自然反射,這個過程是一段無聊的過程。

其實這幾年在聊的「一人公司」,我覺得比較適合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有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有技能,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光節省掉一堆無意義的會議、通勤時間,跟自己辛苦的收入全部歸自己,這些優點就完勝高薪工作了。

接著我們來聊聊「財務自由」這個名詞。其實每個人應該要有自己的定義。如果今天這個詞叫做1公分,那很客觀,因為這就是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度量單位。那對你來說,什麼是財務自由?對我來說踏進全聯買東西,或是打開Ubereat,不用看標價,只需要考慮想不想吃,我就覺得自己財務自由了。

我們以台灣最高薪的工作來衡量,不管你是當員工,還是一人當老闆,一年年收303萬就已經海放一堆人在後面了,年收49萬就是中位數了,代表已經在班上贏過一半的人了。

然後呢?然後不管你貪不貪心,都應該拿年收的25%去投資股市,為什麼是25%,因為這筆錢是你面對股市的波動不會心煩意亂的數字。

那為什麼要去投?有三個理由:

1.為了抵抗通貨膨脹
2.長期20年來看。這些報酬會讓你到六十歲時,不至於擔心沒有退休金用而硬接工作。至於你要選擇主動投資或是被動投資的派別,那就是個大題目,就不是本篇文章要討論的了。
3.投資的過程本身就是磨練心性的過程

年收的增長是依賴你的技能,能夠投資的金額也是依賴你的技能。在實業與投資的搭配下,可以讓你的增長獲得比較低的風險。但講了那麼遠,你到底踏上了技能的修練之路了嗎?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2020美國Big 5科技公司在想什麼?

美國big5科技公司在想什麼

關注趨勢有沒有用?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但對我來說,我很喜歡看網路與商業的趨勢文章。每段時期也都會有相關的書籍出版,看完當下,你會獲得一些「想法」而不是馬上上手的「技能」。這部分我覺得問題不大,只是學習比例配置的問題。專心看完一本Excel的工具書,並把該做的練習題做完,你會知道怎麼運用Excel的常見功能。但一直專注於馬上能用的工具,忘了看看環境變化,會容易陷入困局。

國外媒體把5間大的科技公司,取名為Big 5。分別是Facebook、Google、Apple、Amazon與Microsoft。當然有些人覺得應該叫做Big 4,因為覺得Microsoft已經慢慢日落西山了(Yahoo表示:怎麼都沒人提到我)。這篇文章我來聊聊這幾年看到的現象與想法。以下文章有講到數據的部分都是參考這些公司的公開財務報表。

Facebook

「如何讓網友停留時間越久越好? 」這是FB在基因裡面一直埋藏的焦慮。

用戶待的時間越久,或是更常造訪,FB就會有越多位置可以販賣廣告。對於FB來說,廣告收入占比在97-98%之間。整間公司還是主要都靠廣告養,最大的優點就是最大的風險。

雖然FB沒有公開承認,但有經營粉絲團或是個人帳號的朋友應該都有發現。貼文當中只要放連結(而且是連到FB之外的),那通常該篇文章的觸及狀況都不會太好。但是不放連結,客戶如何找到你?就變成內文中需要有行動呼籲,建議消費者Google什麼關鍵字。

那如果有花廣告費的貼文中有連結呢?別擔心,有花錢跟沒花錢的不一樣,有花錢的廣告,FB本來就需要去曝光該篇貼文,依據當時的行情如果是曝光1000次100元(CPM=100),那你的貼文就一定會曝光1000次。

以台灣來說,短時間FB系列家族還是會奪取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雖然年輕人普遍使用IG更多,但IG也是FB的。而IG有個使用特性是以圖片為主,不像FB是多格式支援,也就是文章、圖片、影片,甚至是一個站外連結都適合分享的平台。所以我預測5年內FB與IG還是會維持現在的市占,形成一個互補的狀況。

可能威脅到FB的抖音,嚴格來說是Tiktok,但Tiktok跟IG的情況一樣,就是功能性特別突出,Tiktok=短影片,IG=圖片分享,所以使得一些用戶原本在FB的注意力轉移到Tiktok滑影片跟IG滑圖片。如果你是行銷人,這部分不用太超前部屬。一來這群使用者還很年輕,大約再過5年才會慢慢變成是一些產品的受眾。另外一點是Tiktok很有可能出售給別的科技公司。而後續還要看會不會出售?跟買的公司的運營能力。(還記得時代眼淚的無名小站嗎?)

另外FB的Messenger跟Whatsapp一直是基本需求的工具,傳訊息跟通話,是絕大部份人的基本需求。以台灣來說Messenger是僅次於Line的通訊工具,Line的獲利模式,Messenger也有能力模仿跟進。

Google

「如何幫助網友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 」搜尋是Google的招牌。依靠著關鍵字廣告,撐起了整間公司的營收。目前的營收有82%來自於所有系列的Google廣告。

為了讓公司多角化,Google把集團的名稱取成Alphabet,然後把Google併入這個集團,這樣做的用意是其他公司就可以獨立出來嚐試新方向,例如無人車。

有沒有人會撼動搜尋的市場?目前看來我預測5年內應該不可能,除非一件事,就是人們變得習慣對手機語音搜尋,而手機的系統兩大陣營中的Apple Siri就可能變成Google搜尋的強勁對手。

FB的資料很豐富,有沒有可能改善搜尋系統後,變成Google搜尋的對手。不太可能,因為貼文的權限如果不是設定公開,就不能出現在搜尋結果當中。所以兩個現實面,一是搜尋引擎的系統要追上Google的準確度不容易,二來是用戶的隱私,所以能呈現的資料也不多。所以你把Google的SEO與關鍵字廣告學好,這個技能包還是會用很久。

雖然Google的社群平台失敗,但卻有個產品變成了獲取用戶時間的利器,也就是14年前收購的Youtube。目前已經越來越多Youtuber與傳統媒體把節目放在上面,已經變成客製化的電視台,Youtube的廣告營收一直在成長中。Google在2020年的財報還特別把Youtube的營收獨立出來跟大家報告,報告Youtube的營收是成長的,Youtube Premium的訂閱是歸類在雲端服務的營收,所以Youtube的營收成長,單純是廣告費收入增加,代表越來越多人在看Youtube跟越來越多廠商在上面下廣告

Apple

「如何讓軟體與硬體的整體體驗更佳?」

軟硬體的整體體驗,一直是Apple最大的強項。雖然賈伯斯已經不在,但這幾年的Apple並沒有衰退,反而在庫克之下營收跟市值一直成長。會有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在賈伯斯的年代,產品線的種類很簡化。但庫克之後,連平價與不同尺寸的iPhone都出來了,這是賈伯斯年代不可能發生的。這樣做的好處是,用戶的數量會變多,才有可能去賺軟體服務的收入。

Apple目前正陷入一個麻煩。就是硬體的進步已經無法在使用者體驗上帶來「Wow」的感受,主要產品iPhone已經進入成熟期。就像4K跟8K的電視螢幕,消費者的眼睛需要特別留意才感受出差異。但現實生活可能是影片大部分都還是HD,所以用4K螢幕跟8K螢幕都沒差。但每隔幾年的換機商機,Apple還是會有基本盤的營收。手機跟穿戴式裝置相比,手機在可見的5年內應該都還是主力。可以想像的部分,就變成手機上的訂閱服務了。所以上一段才會講到iPhone為什麼需要出多款產品來增加使用者。

Amazon

「如何讓客戶想買的東西都買得到?」

Amazon從網路書店起家,目前除了電商平台外,也有實體商店,與雲端服務,構成了三塊支柱。其中零售這一塊占了美國整理的7.7%。

我覺得你要看一個電商的網站目前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的話,就去觀察Amazon的網站。應該是目前技術能實現的高標。

「買A產品的也會對以下的產品感興趣」你對這樣的功能應該不陌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推薦系統,用到的就是關聯分析這個方法。另外數據分析做得不錯的話,可以把受眾輪廓描繪得更貼切。觀察Amazon的推薦做到什麼程度,大概就是目前人工智慧AI運用在電商網站上的天花板。畢竟比商品數量、交易筆數與市場估值,Amazon都有資料與資源去做。而為了數據分析與雲端服務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已經是目前雲端服務的領先廠商。AWS業務的營收目前占比來到了13%。

還可以去觀察的是Amazon的智慧音箱「Amazon Echo」。直接變成一個陪伴者,來服務消費者。有可能直接比所有網站與零售店更接近消費者。

Microsoft

「除了Office下一個明星商品在哪裡? 」

你可以講出一堆微軟莫名其妙當機,沒有經過你允許更新,或哪個功能不好用等等的一堆理由。但現實世界是,你還是擺脫不了Word、Excel、Powerpoint跟微軟作業系統。

微軟是「轉換成本」的最佳舉例範例。雖然有其他免費的Office軟體,但絕大部分還是習慣使用微軟Office。不管他們用的是否正版,但就造成大部分的政府機關、公司行號,因此還是需要使用Office,並取得合法的版權。目前微軟的作業系統與Office系列貢獻營收約在7成左右。雲端服務部分占比來到了3成。可以看到微軟不是沒有在嚐試新的方向。

而目前雲端服務營收的前三強應該是Amazon、Microsoft、Google。一般用戶可能感受不到,但這些雲端服務幫公司自動化與降低營運成本很有幫助。甚至可以說以2020年跟2010年相比,個人品牌的一人公司是更有支援支撐他營運。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與IG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