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章升專欄】第44話-個人資產從哪來

個人資產從哪來

有錢人是個形容詞。你覺得多少資產,算是有錢人?中國信託跟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2020年發佈過一個「高資產客群」調查報告。推估台灣有3000萬資產(可用來投資的資產,例如個人金融資產(例如存款、股票)與投資性的不動產(也就是可以收租金的))的族群約41.17萬人。而有1.5億資產的則約10544人。

我相信這些數字還是保守預估的,有些資產其實是沒有紀錄的。例如你賣路邊攤,拿的都是現金,低調經營,不用開發票。但生意一直很好,低調發大財。

這篇文章當然沒那麼厲害,看完就變成高資產客群。我自己也不是。但搞懂個人資產是從哪來的,進而去設定自己可達成的目標。例如累積100萬、500萬、1000萬,我相信是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的。

資源稟賦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但現實的人生,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點。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有些資產可以繼承。如果你是,那恭喜你。如果不是,那雞湯一點跟你講,也不用想太多。

因為公平的地方是,大家都是一天24小時、注意力也就是這麼多。而且資產多少,跟快樂也沒有絕對的比例關係。

除了繼承的資產外,有些人天生長得漂亮,或某方面特別有天賦。這些都是資源稟賦。資源稟賦是個專有名詞。通常用在國家,指的是這個國家有的資源。例如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等。只要是其他國家願意拿錢跟你換的,都可以廣義當作資源稟賦。

這裡我用資源稟賦來分類,是因為大家的起跑點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出生,就有某些資源。但資源稟賦不是固定的,有些是後天可以培養的。例如技術,應該沒有小孩一出生就會動外科手術、會寫程式、會煮飯。所以是個有努力價值的方向。

個人資產流量→←

通常來檢視一間企業的財務狀況,會使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甚至有些作者也會使用這三張表,來檢視個人資產的狀況。這篇文章設定是給完全沒基礎的人看的。所以我這邊簡化成只看「個人資產流量」跟「個人資產存量」兩個觀念。

「個人資產流量→」配合個右箭號,代表你的消費。所以錢會流出去。
「個人資產流量←」配合個左箭號,代表你賺錢的能力。所以錢會流進來。

這篇文章不是探討怎麼消費才聰明,所以就先不討論個人資產流出去,以免失焦(立個flag,以後我們有空再寫一篇來聊)。我們聚焦來聊錢流進來。

之前我們在「個人收入從哪來」這一篇聊過。大部分的人收入,都是以薪水為主。但薪水會有錨定效應,再高高到一個天花板就上不去了。除非你的能力卡位進去高薪工作,例如機師、精算師、工程師。否則最終目標,應該是要使用技能,來用案件計價。達到技術越好,售價越高的良性循環。

而我們在「搶手的個人技能」這篇文章聊過,有哪些底層的技能是永久有需求,而且利潤高的。掌握了這些,並有耐心的練習。我不敢說你會變成高資產客群。但你的收入超越台灣薪資平均數65萬,應該是合理的目標。

你的技能,其實應該考量能夠用「服務」與「產品」的方式來換取收入。舉例來說,講課就是一種服務,但再怎麼會講,會受到時間跟地點的限制。每個名師再厲害,他的一個月也就是30天。但如果轉換成產品的形式,例如最常見的線上教學影片。你不用再付出時間與體力,一樣可以獲得收入。

你的主力收入,一定是用勞動力跟技術所獲取的收入。這個收入也是風險最低的。我們舉最極端的,如果連現金(法定貨幣)都變成廢紙。那只要你有手有腳,還是有謀生的能力。這有點像,餐廳因地震垮了,但這位名廚只要再找到場所,依舊可以製作美食販賣。

而如果再進一步,就可以考量。有沒有什麼技能,是年紀越大,不要說升值,至少不會貶值?這題的答案很多,就留給大家思考了。

躺著就有收入

不用工作就有收入,是很吸睛的標題。對我不是,我沒事做,會很不舒服。有些人會把,不用工作就有收入,稱為「被動收入」。被動收入裡面,常見會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股票、不動產出租等項目。簡單來說,就是不用付出勞力就可以獲取收入的項目。但其實項目真的不多

這裡要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

「合理的報酬率應該是多少?」

錢會越變越薄,是連長輩都知道的觀念。但沒事不要自己嚇自己,台灣長年來的通膨率是1.5-2.5%之間。換成白話就是,你手上這個漢堡套餐,今年賣100元,明年可能賣102元。而目前台灣定存的利率是0.7-0.8%之間。但你真的不用緊張,因為差異真的還好。

「錯誤的投資,比通膨更恐怖。」

如果你有1000萬,那該投資什麼標的?我們來模擬模擬。如果你投資股票,那股票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要找到現金殖利率4%的標的不難。也就是一年可以拿到40萬現金。但如果你要當少年股神,挑戰個股。那股票大部分會有兩個獲利來源:

1.資本利得(賺價差)
2.股利所得(賺股息)

賺股息唯一要擔心的是,這間公司不賺錢,所以發不出股息了。賺價差,大魔王就有兩關了:

1.你要挑對公司
2.別人要犯錯,沒看好這間公司

你今天有辦法用300塊買到一張台積電的股票,代表這個地球上有一個人,他不看好台積電,所以願意用300塊賣掉他手上的股票。但如果都沒人要賣呢?那就好像三角窗的精華店面,你有錢,房東不賣,你也沒門。

以上講完這些,你會發現一件事。光股票就有一堆東西可以研究。所以面對「被動收入」你應該處理的是:

1.用於投資的是你的閒錢
2.設定合理的報酬率

你用1000元買了大樂透,結果都沒中,這樣會不會讓你生活開銷出問題。不會,那這1000元就是閒錢。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被動收入,會讓你無法把你的閒錢變大。

除了這些標的之外,虛擬貨幣、創業等都是其他投資標的。但不懂就不要亂碰,要碰就先弄懂。如果有人跟你講報酬率40%,邀請你投資。請你靜下心想想:「那麼好賺,為什麼需要找你?」要嘛就是利用你的貪念,騙你入坑。要嘛看你是男生,出動正妹遊說你。讓你心裡以為,能夠騙到別人尿尿的地方。

個人資產存量↑↓

當你的個人資產流量流入大於流出時,就開始會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再白話說,也就是收入大於支出,那一定會有剩下的存款。

以個人來說,第一個要去考量的觀念應該是「緊急生活預備金」。也就是如果主動收入因極端狀況,暫時不見了。那你手上的現金,可以讓你正常生活多久。通常這個金額因人而異,有些人單身,也不用養家,所以一人飽,全家飽。有些人有伴侶,有些人有小孩,狀況都不一樣。比較客觀的方式,是去記帳。當然有些人的觀點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賺錢,而不是記帳。記帳也是會消耗心力的。但以統計的觀點來說,我建議你每年至少記帳3個月,也就是一季。有這個資料,你才能估算出每個月平均需要多少支出。有了這個資料後,來規劃緊急生活預備金,才知道要備多少。大部分的專家會建議預估半年,保守一點則預估一年。

個人資產存量帶來的自由

財務自由是個形容詞。因為每個人的慾望都不一樣。如果我們有資料可以定義出,每年開銷大約需要60萬。如果以一般台灣長期的股市資料來看,要找到股息殖利率4%的ETF並不難,等於你必須要有1500萬放在每年會配息的ETF。那即使沒有退休金,每年你也會有固定的收入進帳。

個人資產存量的最終目的

我覺得增加個人資產存量最終目的,並不是財務自由。而是人生方向的自由。除非你是含著金湯匙出身,家裡店面數十家,一出身就有被動收入。否則每個人都經歷過職場新鮮人的階段,這時候你為了生活所需,選擇性其實是不高的。哪怕這個工作沒有成就感,哪怕這個工作的工作經驗價值性不高,但為了收入還是需要做。

但個人資產來到安全的水位(每個人的水位不同),你的選擇就變多了。可以選工作,可以選擇不工作。工作也可以選擇自己當下想做的,而不是以報酬為唯一考量點。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43話-搶手的個人技能

搶手的個人技能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媒體或單位,公布搶手技能排行榜。這篇文章不是要聊這個路線。因為這樣的排行榜,每隔幾年都會微調。甚至是每個國家排行榜,可能也會些許不同。

這一篇文章,要聊最底層的東西。什麼樣的技能,放到10年,甚至20年後,都還是很搶手。我覺得是「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其實是硬技能

你可能會問說,溝通能力不是軟技能嗎?我這邊要先定義一下。這篇文章指的溝通能力,並不是指人際溝通。而是可以分成兩大類:

1.與人溝通的語言
2.與電腦溝通的語言

與人溝通的語言

「你覺得英文重不重要?」10個台灣人,可能會有9個跟你說很重要。但實際上可能平常也沒在用,歲月也依舊靜好。

這裡先不提英文。我覺得以台灣來講,你最需要的是「中文能力」。因為所有的技術,都會有教學手冊。再豐富一點,會有圖有表,甚至連影片都有。在看與聽的過程中,能不能吸收,決定了你技能的學習速度。

「你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看完一本書了」。接著你會有疑問?一定要看書嗎?不一定,我覺得其他資訊的輸入方式也行,例如影片,音檔。但問題來了。一定有這種人,是以量為目標。結果某一天發現,看了百卷書,想出千條路,醒來還是走原路。另一種更慘的是,完全沒看書,萬人同條路,走著走著,擠在人群中,找不到出路。

「小學生什麼時候寫暑假作業,最有生產力?」這題答案你絕對知道。因為我們每個人很大機率都經歷過,就是開學前一天。看書、影片、聽音檔,都是資訊輸入的方式。但如果只是看跟聽,那其實只是「觀賞」。但如果你先有「作業」,然後再為了這個作業去看書、看影片。那看過的資訊,留在身上變成細胞的機會就大增了。

我為什麼先建議大家,先有「作業」,然後再去看。有中文材料,先看中文材料。因為中文是你的母語,理解程度會是最好的。一個入門者,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再加進一道關卡。用不熟悉的外語學習不熟悉的技術,那就是「不熟悉的平方」。

當你循這個模式,慢慢給自己個作業,找中文材料學習,來完成這個作業。慢慢的,會發現,沒有中文材料了。這時候再去找英文的材料來閱讀。這時候因為你都有基本知識了,看了英文的材料,不懂的單字翻譯一下後,幾乎掌握速度也能快速跟上。

這個時候,你的技能已經是可以販賣的狀態了。因為你做過的作業(練習),跟看過的材料。不是其他人短時候可以追上的。

有時候同學問我的問題,我也不懂。我就用中文關鍵字Google。是的,還是需要查找資料,看了幾篇後就看懂了。甚至中文關鍵字找不到,就用英文關鍵字找,看了幾篇,也就看懂了。

如果有一天,這個作業,中英文關鍵字都找不到呢?那恭喜你,這是一個機會點(當然也可能冷門到沒需求),你可以蒐集各方資料,然後做個小實驗去驗證。這就變成你的學說,你的獨門技術、獨家配方了。

回到學英文這個話題。我曾經有網友在FB上問過一個問題。「怎麼學英文才有效?」我的留言是,「交個外國女朋友,但你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為他有個台灣女友)。但有個外國女朋友,英文口說會不會進步,我想是肯定的。這是很大的環境因素影響。

學英文怎麼才有效?有效是個形容詞。中文能力怎樣才算好,好也是個形容詞。當你有個「作業」,才能知道要看哪些材料?知道怎麼衡量好這件事。

當我的目的是,看得懂自己領域的專業文章。那看得懂,語言能力就是好。不用妄自菲薄。看不懂,目標很明確,就是把這些東西看懂。考試一旦有了範圍,你要進步,就不是太難的事情了。(所以華人為什麼很會考試,因為補習班老師都會猜題給我們啊)。

當我的目的是,自助旅行飛去舊金山,看一場NBA金州勇士的比賽。上英文網頁訂票,搞定。去到當地,知道怎麼通關,怎麼把自己弄到目的地。旅途中的溝通,可以讓自己吃到要吃的,買到想買的。那達成這樣的目的,語言能力就是好。

與電腦溝通的語言

我們的年代,是利用機器,不斷提升效率的年代。蒸汽機的故事你都不陌生了,以前用手織布。後來有了蒸汽機,成本與效率都大幅提升。沒有這樣做,我現在身上這件Uniqlo發熱衣,不可能只賣590元。

把過去10年的熱門技能翻開。都跟電腦脫不了關係。大概可以概分為用圖形化介面與電腦溝通,跟用程式語言跟電腦溝通。這兩種其實沒有絕對,應該要看什麼情境,就用適合的做法?

舉例來說,你打個簡報,明明用Power Point比較快。沒事用程式語言來寫簡報,這真的是可以包裝成一場秀了。但當這個問題,所有圖形化介面的軟體都無法達成目的時,就需要回歸程式語言了。

程式語言的能力,什麼才叫做好。一樣回到我們之前舉的觀念,「你想要完成的作業是什麼?」所有使用電腦的目的,都是幫我們節省時間,或提升價值。舉例來說,有個網站可以讓我們線上訂票,而且還不當機。這就幫許許多多人節省了時間。這當中就會牽涉到網站架設、網頁設計,以及雲端運算需要準備多少資源,才能不當機。

數位行銷的技能

再來舉個例子吧。在早些年代,對著民眾講話,貼海報,甚至是報紙的報導,都是政府才有權利做的事情。慢慢的,企業也能這樣做了。但還是有個痛點,就是如果你的客戶的地理區域很明確,那問題不大。舉例來說,你開了間升高中補習班,目標客群就是這間國中的學生。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把補習班開在這間國中對面的校門口。但如果你的目標客群,是分散在各地呢?例如你想要對全台灣,目前有裝修家裡的人推銷設計方案。那困擾就出來了。

數位行銷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朝著一堆人講話。而這一堆人還是相關的一堆人。效率提升了,獲利當然會有幫助。但如果你是數位行銷人員,你會發現,你也是在用這些工具,為什麼還是賣不好?

原因是,你有蒸汽機,別人也有蒸汽機。所以競爭已經提升到比其他細節了。有蒸汽機(數位行銷技術),變得是基本功了。

目前最搶手的個人技能

最近多篇調查指出,2022年的此時,搶手技能第一名是「區塊鍊工程師」。可以理解的需求是,舉例來說,家裡買了一張新床墊。因為是實體的,所以你安心的感受到,這是你的財產。大一點的東西,汽車、房屋,都有所有權證明。白紙黑字的證明,優點就是字被改了,是可以察覺的。

我模擬個情境。假如你人在台灣,想要買東京市郊的房地產。但人不方便親自跑一趟簽約,我們直接在網路上簽約好了。你覺得這樣方不方便?當然方便。你覺得這樣會不會不安全,傳統的作法,是有個房屋中間商當見證,保證你們雙方的交易。但這樣的合約,有沒有可能,還是被竄改,甚至造假。而區塊鍊裡面有個重要應用「智能合約」就是在解決「防竄改」這件事。至於詳細的細節,我們就不展開了。

成為區塊鍊工程師,你絕對需要語言與電腦能力。也就是本文寫的「與人溝通的語言」跟「與電腦溝通的語言」。2030年,熱門技能可能不一定是區塊鍊工程師了。但這兩項底層技能,依舊不敗。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42話-個人收入從哪來

個人收入從哪來

我們接下來幾篇,來聊聊「收入」這個問題。依照邏輯順序,今天先來聊「個人收入從哪來?」之後再聊「個人資產從哪來?」最後聊「公司業績從哪來?」

常見的收入

之前我寫過一篇「高薪工作與熱門職業」。我們每個人最大機率接觸到的,就是接下一份工作,領取薪水。這裡先提供幾個環境數據。在2022年的台灣,法定最低工資,月薪新台幣25250元、時薪新台幣168元。而依照目前主計處的資料,2020年受雇員工一年平均薪資是65萬,中位數是50.1萬。90分位數(也就是100人裡,你是前10名)是117.9萬。我們方便記憶,就把高薪工作定義為120萬元以上。高薪工作中,最高的是機師,約303萬。

高薪工作大部分都是培養期間長,且需要一定的考核。(例如機師、醫師、工程師)。如果你的能力卡進了這些工作。那恭喜你,你領的收入已經前10%了。剩下要考慮的問題,可能是有哪些副業可以增加收入,或是運用哪些投資來增加資產。又或者是把注意力放去其他領域,例如興趣。並不是一定要不斷挑戰收入的天花板。國外的研究,是大約一年賺220萬左右,滿足感就到天花板了。再上去,滿足感並不會再提高。你可能酸說,怎麼可能?要是我,一定沒有在嫌少的。能賺多少,就盡量賺多少。

實際上是有可能的,而且這樣的研究還不只一篇。舉個生活中的實例來說,和牛是很高檔的食材。可是我們如果餐餐吃和牛,我想你的滿足感一定不會超越第一次吃的時候的感受。甚至可能吃到怕。當然如果你是極端的購物狂,或染上一些特別花錢的嗜好。那可能會覺得收入永遠不夠用。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那如果你不是從事這些高薪工作。有沒有哪些可行的做法,可以讓我們實質收入也接近,甚至超過120萬。

約定俗成的數字

錨定效應或稱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心理學裡面的概念。指的是人們會受到之前資訊的影響。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做決定會受到之前資訊的干擾。這可以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做決定本來就需要有資料來輔助判斷,但往往資料也會影響我們的判斷(這句話不是繞口令)。

舉例來說,上班時間為什麼一天8小時?事實的真相是,社會改革家歐文(Robert Owen)1810年發起的運動。喊出8小時工作、8小時娛樂、8小時休息。所以8小時工作,是完全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但問題來了,如果我6小時就能完成8小時的事情,我能提早下班嗎?

國立大學畢業月薪4萬,私立大學畢業月薪3萬6。每間公司的人資電腦中,可能都有張約定俗成的學歷起薪對照表。但問題來了,如果一年過去了。一個私立大學的表現得比國立大學的員工好,那失去的4000元會不會補回來。或是一個國立大學的學生產值抵2個私立大學的學生,那他會不會調薪到2人薪水的總和。賣這個商品,業績規則是利潤的10%是獎金。為什麼是10%?為什麼不要訂9%或13%?

技能轉換成收入

我把技能二分類為,可以馬上產出作品的「硬技能」,與無法馬上產出作品的「軟技能」。硬技能舉例來說,像是數學。「數學對你很誠實。你不會,就是不會。」所以像寫網站、寫程式、做廣告圖、寫文案、廣告平台的操作。都是很誠實的,不會就是不會。會的話,馬上就可以做出作品。

軟技能舉例來說,就像經營策略、行銷策略、領導力、人際溝通等等。無法馬上檢核出成效。需要一段時間來證明。而且很可能不會,還講得頭頭是道。

你一定同意,硬技能跟軟技能都重要。而且需要互相搭配,才能達成目標。但現實狀態是,我們大部分都需要經歷菜鳥的階段。硬技能是馬上派上用場的即戰力。多增加自己的硬技能,通常求職與談薪,一定會有幫助。

我自己教學的定位,是以硬技能為主。軟技能則多用文章分享的方式,來跟其他人交流。原因是軟技能需要時間證明,所以當下往往會變成,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但硬技能不同。「不要哭,數學,你不會解題,就是不會。」

賣藝不賣身

當你慢慢增加自己的硬技能,甚至有項硬技能特別強的時候。那就是你考慮賣藝不賣身的時候了。什麼叫做賣身?也就是你跟公司的合約規定,你就是一週五天,每天8小時需要坐在這個空間。如果你的工作叫做網站設計師,那所有網站的工作都歸你。你是數據分析師,所有跟數據有關的工作都歸你。但問題來了,8小時的工作3小時你就做完了。那剩下時間怎麼辦?因為合約規定這個時間,物理上你的肉體就是要待在這個空間。(這時候,裝忙是個必要的軟技能了)。

如果你傻傻地去跟主管說,我工作做完了。那會有什麼後果?10個職場老鳥會有10個跟你講,那你會獲得更多的工作。

如果你做得特別好,那會不會有明確的獎勵規定?不確定性很高,大部分的情況是很看老闆心情的。但賣身有個好處,就是你偶爾表現不好,公司還會留你。表現超級不好,被開除還會有勞基法規定的遣散費。

賣藝則是,我們跟這間公司的關係不是薪水。而是你委託我執行一項服務,服務結束會有明確的作品或結案報告。所以你8小時的工作,有本事3小時做完,那剩下的5小時,你不用裝忙。你要全部拿去打遊戲,看Netflix,沒有人會管你。而交付的作品或是結案報告,如果品質不錯,讓客戶重複合作。甚至轉介紹別人來合作。那你就可以提高收費的價格,變成工時一樣,收入變多。或工時變少,收入不變。

但賣藝的缺點呢?則是一次表現不好,往後可能就沒有合作機會了。而且你也需要去創造不同服務的類型,以免突發的事件,讓收入忽然歸零。(例如新冠肺炎,所有教實體課程的老師瞬間活動全取消。)

大部分的人會問,去公司上班好?(也就是賣身)還是跳出來接案好(也就是賣藝)。如果你是菜鳥,別問了,乖乖先去賣身吧。當你在江湖上,有人主動問你有沒有接案,那時候就可以評估賣身或是賣藝好。

如果你已經在職場一段時間,那賣藝還是賣身好?可以去試算,以及考量進去自己的個性。沒有人可以幫你做決定。

但總體來說,如果你的「硬技術」真的很亮,那賣藝的總體收入。一定可以超越賣身的收入(固定薪水)。而再下階段接近,並超過高薪工作的水平。擺脫薪水的定錨效應限制。 那賣藝要怎麼賣比較好呢?之後我們有機會再做一集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41話-如何創造客戶需求

如何創造客戶需求

「XX是什麼,能吃嗎?」
XX裡面你可以帶入很多詞彙。例如:
「愛情是什麼,能吃嗎?」
「柳橙汁是什麼,能吃嗎?」
柳橙汁當然能吃。即使原先沒需求,我們也能成功的創造出需求。以下的第一個故事,我們就來說說柳橙汁。

需求工程

吳修銘老師的「注意力商人」一書中,舉過一個例子。廣告人霍普金斯,把柳橙汁定位為嬰兒的萬靈丹。消費者被告知:「幾乎所有知名的醫生都建議小孩喝,甚至是小嬰兒。」廣告不斷強調,每天喝一杯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但這之間是沒有根據的。最終來到今日,美國兒科學會強烈建議不要這樣做。因為喝了柳橙汁,很可能不想喝母奶或配方奶。會有營養不良的可能性。但基本上柳橙汁是沒有危險性的,大部分的直覺也覺得合理。因此這樣的廣告操作,影響了當時消費者的行為。

「需求工程」有個標準化的流程:

1.首先定義出消費者的問題
2.然後強調這個的問題帶來什麼困擾
3.接著救世主出現了,我們賣的產品可以幫忙你的問題。

早期的法規不嚴謹。所以救世主可以無所不能。例如早期的「成藥」,會帶給消費者萬能的印象。頭痛可以用,消化不良可以用,失眠可以用,甚至蚊蟲咬傷也能用。如果你剛好都沒有這些問題呢?那也可以用,畢竟救世主是萬能的嘛。都沒有問題,那用了可以補身體。經典的語錄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法規與資訊的取得容易。這樣的方法已經不可行(但有些地區還是管用),甚至可能被法規罰錢。那怎麼辦呢?你以為做生意的人會乖乖認命嗎?不會的。我們不能明示,就變成暗示。

吃口香糖能不能脫單

假如一個單身的人,吃了口香糖之後,能不能就馬上交到另一半?

任何一個理性的人看到這題都知道,完全沒有因果關係。如果真的有,也是其他因素有幫上忙。但你常看到口香糖的廣告是這樣拍的。一個帥哥想過去跟他喜歡的女生搭訕,結果一開口,對方聞到他有口臭的問題,就露出抗拒的表情。結果這個這時候帥哥的朋友拿出一條口香糖給他。吃過之後再過去打招呼一遍,一切就進入了熱絡交談的狀況。

這裡的心理暗示是:「吃口香糖,解決口臭。你就能增加魅力,最終交到另一半。」理性來想,解決口臭,應該會幫魅力加分。但並不能保證脫單。但用暗示的手法,可以植入「只要這樣做,應該就會成功」的想法。

定義問題與攀比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句重點觀念。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如果你全世界只有你一人,那至少會有吃飽,睡飽,活下去的需求。所以所有跟吃有關的,我們都可以放大他的好處。跟睡有關係的,彷彿換個枕頭,就馬上可以解決長期失眠的困擾。(只剩一人,那找誰來賣他東西。)

你問我的價值觀,同不同意這樣的操作。只要是產品或服務有幫助,我同意,而且大力鼓勵的。原因是,人性本來就想挑捷徑走。但理性的人也知道,例如要睡得好,影響的因素可能有5項。怎麼可能換個枕頭,就馬上全沒問題。而我的觀念是,先一項一項來。就注意力跟財力來說,也很難做到一口氣讓對方了解哪些因素重要,然後對方直接「買到一步到位」。

拉回來定義問題,全世界當然不會只有你一人。所以當人際關係加入後,人們的問題就變多了。

「別人會怎麼談論我?」

你說你心靈素質堅強,做自己該做的事。中心思想是「你管別人怎麼想?」。但問題來了,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你絕對會有家人。你的家人會不會需要跟別人「攀比」。講白話就是比較。

搞不好你從小到大都對「數學」很有興趣。也自覺成績不錯,但因為不是第一名。所以你媽總是念你,為什麼不努力點考個第一名。從小到大可以比較的東西太多了,有空我們再幫「攀比」寫一篇。

有句話說:「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換成行銷語言就是:「沒有比較,沒有生意。」軍備競賽下,永遠像個倉鼠跑輪的循環。差別只是哪個廠商接到了生意。

總體擁有成本

網路上常有網友會發問這樣的問題。
「養車一年要多少錢?」
更精準的,就會發問:
「養XX牌的車,一年要多少錢?」

通常網友都會有部分給予試算的建議,而演化出一句懶人包。國產車一年大約12萬,進口車則可能翻一倍。這一段不是要探討該不該買車。而是以上就是標準「總體擁有成本的概念」。一部國產車在2022年當下,約莫新台幣60-80萬之間。但買下之後,你的其他需求就啟動了。

你至少需要支出:停車位費用、保養、保險、稅金。甚至洗車與汽車零件改裝等等的支出。而細部再拆的話,保險就可以有衍生的項目。運用恐懼訴求來暗示,那要不要保個超跑險。不然台灣現在路上名車那麼多,不小心擦撞要陪很多。

「入了坑之後,後面的需求就產生了。」原本沒有汽車美容需求的人,買了車之後。需求就大機率產生了。如果你是後端的廠商,要留意的前端銷售狀況的趨勢。當前端的銷售狀況沒有變夕陽產業,你就可以不斷暗示這些消費者,汽車美容跟解決什麼問題的連結。當前端銷售狀況出問題,那就開始需要研究轉型了。

那如果你是前端的廠商呢?那就必須想辦法讓消費者入坑。例如賣車的會辦體驗活動,甚至是入門款車種。賣吃的會有試吃活動,甚至是入門款容量的包裝。你現在在看的這篇文章也是體驗。只有體驗過覺得不錯了,之後我再介紹其他知識,你才會入坑。

為什麼我還是賣不好

回到剛剛柳橙汁的案例。你的狀況可能也是推一個新產品。但為什麼不成功?真正的注意力商人,覺得什麼都能賣。因為他們挾龐大的廣告預算,找了一堆名人與專家見證,不斷的去說服與暗示你。當我們今天沒有龐大的廣告預算,能做的就是鎖定小眾市場去攻擊。

「你要讓1000萬人都看過1遍,還是要讓1萬人看過1000遍。」
說服應該要被認列為固定成本。
為什麼還是賣不好,
因為一開始你把戰場開太大了。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

【謝章升專欄】第40話-馬斯洛需求層次還有沒有用

馬斯洛需求層次有沒有用

新冠肺炎的疫情,使得每個國家都經歷過大小不一的高度警戒時期。台灣在2021年的五月中到七月底也經歷了一段三級警戒。在這段期間中,我想大部分的人最常遇到的就是採購食材自己下廚,或是叫外賣。其餘的活動大部分都面臨了「取消」的命運。

經歷這段期間,我們才發現。好像也沒有什麼活動是不能取消的。連喪禮都可以取消公祭,只允許家人參加。而如果往生者是因新冠肺炎而過世,依照法規,將會盡速火化。家人此時因為隔離,很大機會也見不上最後一面。

馬斯洛需求層次還有沒有用

我剛工作的時候,聽過一個說法。也就是如果你用的分析工具,或分析觀念是以前課本上提過的話。往往就會被視為過時,根本沒有用。通常你會聽到的話像是這樣:「還在用行銷4P,現在都在談7P了。」「分解客戶需求還從馬斯洛需求層級出發,太落伍了。」「用什麼行銷漏斗,我們直接馬上成交。」

這些話其實都是幹話,或是特定情境下的的倖存者偏差。舉例來說,假如我運氣好,買了一間公司的股票。過了2年報酬率75%。但我有辦法馬上再複製成功嗎?有可能,但這可能性不高。再假如我第一次創業就成功,每年的投資報酬率可以到39%。但我有辦法下一次也保證成功嗎?有可能,但這可能性不高。

但如果把時間拉長。最後做個結算,成功的獲利蓋過失敗的損失。我覺得這就算是大勝了。就像如果你只上場打擊一次,擊出安打,打擊率100%。那運氣成分可能居多。主角本身很難再複製每次打擊,每次安打。而也沒有任何一個職業選手,只打擊一次,就為了記錄好看直接引退。而長期來說,有贏有輸。到最後的關鍵反而是,「你還在這個圈子,而且還混的不錯。」

話題拉回來,那馬斯洛需求層次還有沒有用?有的,差別只是你賣食材,別人也賣食材。那客戶憑什麼跟你買?還是回到行銷4P的問題。幾乎所有的銷售問題,都是從行銷4P出發。不然我們隨便舉個例子。鄉下常有一種小貨車,車上會載著菜載著肉,每天固定路線,固定時間,去巡邏每條小路與小巷。你問阿婆為什麼跟他買,他會跟你說因為方便。雖然比市場貴個5塊,但也比自己騎車十幾分鐘來得方便。這筆生意掌握了通路的優勢。

你去淘寶批了個美津濃的運動口罩,上架在蝦皮賣。但這樣做的不是只有你。所以賣一模一樣商品的廠商有數十家(產品面的問題)。你賣的價格也不是最便宜(價格的問題)。通路一樣都是蝦皮合作的貨運,大家速度都差不多(通路的問題)。最後的推廣,因為沒什麼利潤,所以也沒有預算打廣告,找網紅加持(推廣的問題)。後來堆了一堆庫存,所以你得到一個結論。叫做網路的生意不好做,還是回去當員工比較好。

基礎需求與行銷4P

面對人們的基礎需求,生意永遠有得做。累的是永遠在4P上動態競爭。你可以想像成班上考試永遠考這4科。而且常常考,考前3名就有獎勵。但你不會永遠獨佔第一名。別的同學也可能某一次奪回第一名的寶座。

你的慢跑襪是為了台灣人的腳型設計。這是產品上的進步。慢跑襪本來就是存在的一個市場。你在產品這個科目贏過了別人,而其他科目,價格跟對手一樣,送貨方便性也一樣,推廣的方式差不多。因此這場戰役,你拿到比較多的訂單。但對手也不是塑膠,他也可以針對台灣人的腳型去設計。然後因為併購了生產工廠,所以製造成本更低,可以推出品質相近,但價格再低一成的產品。因此第二場戰役,他拿到了比較多的訂單。整個商業人生,就是不斷的4P動態競爭。

什麼是基本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定義,基本需求指的是維持生命的需求。例如水、食物、空氣。而我站在他的肩膀上,微調一些東西。我覺得基本需求是:「沒有取得,馬上就會讓你覺得活不下去的東西」。

這裡的關鍵字在於「馬上」這個關鍵字。台灣現在的生活環境,要讓你渴死、餓死,機率並不大。但通常是你感覺沒有,馬上就會不舒服。基本上就可以當作基本需求,確定會有個市場存在。你在便利超商,沒有動機看到什麼食物都想買。但去爬山,看到居然有個小販在賣熱食。基於接下來的路程,可能也沒有人在賣東西。恐懼的想像,讓你購買機率大增。

空氣很重要。但空氣品質並不是每個人都覺得重要。原因在於,你吸了品質不好的空氣,也不會馬上死亡。但長久來看,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身體狀況與壽命。也因為回饋的時間,不是馬上。所以端看每個人的價值觀,去看空氣品質這件事是否是基本需求。

那有沒有可能。我們遇到的情境是,大部分的消費者都還沒意識到有這需求。我們需求把這個需求創造出來。「需求是可以創造出來的嗎?」我們下一篇繼續聊下去。

*如果你對相關文章有興趣,歡迎追蹤 謝章升FB

謝章升近期課程

類型講師課程主題
線上謝章升FB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FB廣告中階
線上謝章升FB廣告高階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入門
線上謝章升Google廣告進階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入門
線上謝章升GA4流量分析進階